
12月23日晚,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江雷院士走進博雅課堂,與沙河校區400餘名同學暢談“從頭開始的科研與生活”,以科學家的博學與深邃、極富感染力的睿智與幽默以及潇灑自如的人格魅力為北航學子帶來了一場啟迪心靈的科研勵志報告。報告會由沙河校區管委會主任姚仰平教授主持,化學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蔣燕玲等相關領導出席。

報告中,江雷院士結合自身科研經曆激勵青年學子投身科學事業,并将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研究交融互通,創造性的用毛主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經典論斷概括人類科學研究的發展過程,借用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指導科研創新的布局過程,用中國道家“有無相生”的轉換原理來闡述科研成果的更替過程。作為仿生智能界面材料及納米材料專家,江雷院士鼓勵同學們道法自然,以“荷葉為什麼出淤泥而不染”、“仙人掌為什麼能夠在沙漠中生存”、“蜘蛛絲為什麼會産生集水效應”等為例,深入淺出的告訴同學們如何向自然界學習,獲取靈感并提煉科學問題;并簡單介紹了生物體表面的超疏水性機理、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仿生合成與制備、“納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理念、仿生智能人工離子通道、仿生智能定向集水納米纖維等科研成果。為鼓勵同學們積極投身于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研究,江雷院士還向同學們展示了最新的科研項目“火機計劃”,其思維之超前、眼光之獨到博得了在場師生的贊歎。
報告中,江雷院士還從個人修為講起,從性格磨練到形象塑造,從飲食習慣到急救措施,從運動方式到處事交友,以豐富鮮活的事例,以風趣幽默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個人修為在科研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基礎作用,在同學中引起強烈反響。他還強調大學生應該志存高遠,争取機會并創造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并把人生的奮鬥過程形象的比喻成“紅綠燈原理”,即進步和成長的每個關口就像過紅綠燈一樣,努力争取才能把握時機,勇往直前。

最後,江雷院士與在場的同學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和深入的交流。雖然已近晚上十一點,但是同學們積極踴躍、精彩深刻的一次次提問再次将報告推向高潮。正如江雷院士在報告會結束前所說:他會将科學研究與生活的真谛傳遞給更多的學生,啟迪他們的人生,改變他們的人生,鼓舞更多的莘莘學子勇攀科學高峰!也正如一名同學在網絡平台發表的感言:發現、發明、創造是正确的科研道路;強烈的責任感、高效的執行力是嚴謹的科研素養;10000小時定律是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江雷老師,也許正如您說的,您真的改變了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