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化學與環境學院鄭詠梅教授課題組基于2010年以第一單位發表Nature封面學術論文(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 silk, Nature, 2010, 463, 640-643)以來,陸續開展了深入系統的仿生材料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其系列工作為仿生集水材料應用儲備了良好的基礎。
正逢2014年5月-6月的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德國馬普學會共同主辦的“科學隧道3.0”主題科普展。該課題組制備的仿生類蜘蛛絲材料的納米結構應用得到了展示。這個展示為該課題組類蜘蛛絲材料的集水應用前景獲得了肯定。這次展示得到了中科院化學研究所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江雷院士的鼓勵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領導的支持以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提供的平台。央視網,中國科技網,新華網和人民網等多家網站都報道了該展覽,以及轉載了類蜘蛛絲的集水以其新穎生動的展示吸引了衆多觀衆的興趣的畫面。
以“小夢想,大變革—納米科技在中國”為主題參與“科學隧道3.0”展覽中,觀衆體驗類蜘蛛絲集水納米結構應用(轉載2014年5月13日,“科學隧道3.0”科普展覽在京開幕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生物超疏水納米結構,類蜘蛛絲集水的展示(于2014年5月13日,“科學隧道3.0”科普展覽在京開幕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 陳媛博士 攝)
2014年5-6月“科學隧道3.0”科普展是中科院與馬普學會科學合作4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此次中科院以“小夢想,大變革——納米科技在中國”為主題參與“科學隧道3.0”展覽,該主題展覽依托“納米先導專項”成果,以圖文、多媒體、互動模型為表現形式,系統介紹納米的概念、納米存儲器,呈現“看見”氫鍵、拍攝水分子的過程,展示超疏水、類蜘蛛絲集水等納米結構的應用和石墨烯、石墨炔等納米材料,闡述納米在綠色印刷、診療一體化、腫瘤藥物等方面的應用。該展出将陸續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展示。
“科學隧道”由德國馬普學會于2000年推出,以具有高中知識以上的社會公衆和科研工作者為重要受衆群體,聚焦基礎研究的最新話題,突出在近期和遙遠的未來,科學技術和社會創新内在的可能性和機遇,展望21世紀知識全球化的未來社會圖景。迄今為止,該展在四大洲18個國家的31個城市吸引了900多萬名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