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态 -> 正文

南洋理工大學陳曉東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一場關于柔性器件的講座

發布日期:2017-06-28     點擊:

南洋理工大學陳曉東教授為我校師生帶來一場關于柔性器件的講座

2017626日上午十點,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常務副院長郭林教授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陳曉東教授特來北航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在新主樓B118舉辦,主題為“ Rational Design of Structural Materialsfor Patchable Sensors ”

 

陳曉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主要從事可程序化材料在能源上的轉化、柔性電子器件以及納米生物界面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 Mater.,JACS Angew. Chem. 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發表SCI 論文近170餘篇,他引超過5000次。目前擔任Nanoscale期刊的副主編和Nanoscale Horizons的科學編輯,并擔任Advanced Materials, ScientificReports以及 Journal of Laboratory Automation等期刊的編委會成員,獲得 Small 青年科學家創新獎、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研究員獎、Lubrizol 青年材料科學家獎等榮譽。

本次學術報告在郭院長的主持下正式開始,場下座無虛席,大家都懷着極高的熱情期待着陳教授帶來的這場以柔性電子器件設計為主題的學術報告。本次講座中,陳曉東教授主要介紹了他們課題組在穿戴式智能柔性傳感器領域的最新工作進展,包括該柔性電子器件結構的合理化設計、器件的開發與集成等。

報告上,陳曉東教授首先闡述了柔性電子器件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需求,以及可拉伸電極所面臨的挑戰。在以PDMS基底與金電極結合的智能柔性傳感器設計中,傳統方法是利用預拉伸産生基底變形以及金層與基底的部分粘接的方式以産生柔性。為克服此方法中金電極層極易從基底上撕落的缺點,陳曉東教授從樹與樹根的靈感出發,帶領其團隊設計出在熱沉積金層下生長金納米棒并将其鑲嵌在基底中的設計模型,大大增強了電極與基底本身的粘附力,穩定性和信号都得到明顯改善。此外,由于金屬與聚合物存在機械性能差異太大的固有缺點,陳教授課題組提出以導電聚合物聚吡咯代替金電極層的設計方案,進一步提高了柔性傳感器器件的穩定性和拉伸性,同時實現了器件的變薄、可卷曲等優點,可用于制作傳感線陣列,現已在小鼠腦電波檢測等應用中被驗證取得良好效果。最後,陳曉東教授還介紹了通過表面修飾分子刷的方法開發出的具有防油污自我清潔能力的柔性傳感器材料。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為提高柔性傳感器的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大家展示了該領域廣闊美好的應用前景。

整場報告中,陳曉東教授思維嚴謹,循循善誘,從身邊的例子出發,深入淺出,帶領大家進入柔性電子器件的科研世界。會後,學院師生與教授進行了積極地互動交流,受益良多。陳教授嚴謹的科研作風,活躍的科研創新思維等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本次講座也拓展了廣大師生們的科研思路,激發了大家的科研熱情。

 

                                                       /圖:王璇